行業(yè)動態(tài)

官方版入局 個人征信市場重塑

來源:聚銘網絡    發(fā)布時間:2018-01-07    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sohu


醞釀半年的官方版?zhèn)€人征信機構“信聯(lián)”即將落地。據央行公示的最新進展,市場俗稱的“信聯(lián)”確定名稱為“百行征信”,業(yè)務申請已獲央行受理。在分析人士看來,“百行征信”由中國互聯(lián)網金融協(xié)會牽頭,8家個人征信牌照試點機構入股,這樣商業(yè)化的經營方式,既有望解決這一機構的權威性問題,也有可能引入市場因素。

“信聯(lián)”申請獲受理

1月4日,央行發(fā)布了《關于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以下簡稱《公示》),《公示》稱,央行受理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的個人征信業(yè)務申請。

根據央行《公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注冊地在廣東省深圳市,業(yè)務范圍為個人征信業(yè)務,注冊資本人民幣10億元。在股東方面,中國互聯(lián)網金融協(xié)會持股36%,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個人征信牌照試點機構各持股8%。

事實上,百行征信即為市場上俗稱的“信聯(lián)”。成立“信聯(lián)”一事,已傳了半年之久。2017年6月,北京商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即“信聯(lián)”主要由互金協(xié)會牽頭在做,該聯(lián)合機構將效仿第三方支付“共建、共有、共享”原則的“網聯(lián)”模式,在傳統(tǒng)金融之外,實現對互聯(lián)網金融和小微金融個人征信的全面覆蓋。在2017年11月24日互金協(xié)會獲準通過參與發(fā)起設立個人征信機構的事項。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信聯(lián)”產生于個人征信牌照難產之際,也是市場上個人征信機構和監(jiān)管博弈的產物。2014年,央行表示放開對個人征信機構設立的準入。2015年1月,8家市場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yè)務的準備工作,不過個人征信牌照遲遲未能下發(fā)。

對此,信而富創(chuàng)始人、CEO王征宇表示,首批試點個人征信的8家機構均依托自身業(yè)務開發(fā)所謂的征信產品,但與歐美的成熟操作相去甚遠,這也是央行遲遲未發(fā)放個人征信牌照并牽頭成立信聯(lián)的重要原因。

從“百行征信”的股東構成看,中國互聯(lián)網金融協(xié)會牽頭,由8家個人征信企業(yè)入股。王征宇認為,“信聯(lián)”既有望解決這一機構的權威性問題,也有可能引入市場因素,活躍市場參與,并以企業(yè)的標準優(yōu)化治理和改善經營。

試點機構角力白熱化

雖然個人征信牌照遲遲未發(fā),但個人征信機構早已在開展相關業(yè)務。芝麻信用也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我國首個個人信用評分芝麻信用分,騰訊征信在2017年8月也開始有所動作,雖然騰訊信用分仍未正式推出,但依托微信海量的用戶,勢頭也很猛。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二者的信用分均依托于各自的生態(tài)體系,并不能全面地反映用戶的信用價值。

2017年8月,騰訊對部分用戶開放信用分查詢渠道,當時開放信用分查詢?yōu)轵v訊征信和QQ超級會員合作活動的小范圍灰度測試,目前已結束,并非騰訊信用分的正式發(fā)布。在2017年12月28日,據騰訊信用公眾號消息,目前騰訊信用分在公測中,對廣州和深圳區(qū)域開放。

在評分維度上,騰訊信用分基于用戶微信與QQ互聯(lián)網歷史數據,通過“履約、安全、財富、消費、社交”五大維度,運用大數據、專業(yè)技術綜合評估得出,最低300分,最高850分。芝麻信用評分主要通過五個方面的維度綜合評估,包括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系,評分范圍350-950分。

麻袋理財研究院研究總監(jiān)路南認為,二者的評分維度分別體現了各自在數據方面的優(yōu)勢,互有側重,各有短板。二者對于自己獲得數據能力較低的領域維度不覆蓋或權重較低。比如騰訊的數據優(yōu)勢在于通訊社交,信用分把社交擺在權重的重要位置,而芝麻信用分雖然將“人脈關系”數據作為評價標準,卻只占 5%,這與其所能獲得的社交數據的能力有關。嚴格來講,芝麻信用與騰訊征信是相似的,在缺乏征信基礎數據的背景下用大量大數據彌補風控能力。比如芝麻信用的核心數據來源于網購等行為數據。

在信用分應用輸出上,依據騰訊信用分,用戶能享受到信用金融和信用生活場景服務。信用金融服務包括現金借貸(微粒貸最高30萬元)、消費分期、購物分期等;信用生活服務包括免押金騎行、租玩具、租房(免押住民宿)等。芝麻信用評分提供的服務包括免押金租車、酒店先住后付、消費分期以及在一些金融機構快速獲得放貸。

重塑個人征信市場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何廣峰表示,征信機構在數據采集、整理分析和應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有可能會出現合規(guī)問題。從采集方面,可能存在數據來源渠道不合理,如通過第三方渠道非法獲取了個人的數據,征信機構在獲取用戶信息時,沒有在顯著位置做提醒等;從整理分析方面,每個機構的評分系統(tǒng)、方式不一樣,有可能對于同一個人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從數據應用方面,數據的使用可能會侵犯客戶隱私,數據的不公正導致用戶歧視的問題,并且數據隱私泄露導致被其他渠道所利用,從而對用戶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利影響。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信聯(lián)”的出現有望解決上述個人征信機構存在的問題。王征宇認為,目前眾多平臺根據各自掌握的有限信息從事信用評分,誤采誤用現象嚴重,伴隨著“信聯(lián)”的出臺,不符合個人征信機構標準的企業(yè)將不得不退出金融信用市場,回到數據服務商的身份或轉而進入社會信用領域。

何廣峰認為,百行征信可以理解為互聯(lián)網金融評分背后的底層系統(tǒng),通過系統(tǒng),一方面可以讓評分即數據的采集整理分析應用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行業(yè)標準,另一方面,可以把行業(yè)個體之間的數據打通,比方說讓芝麻信用和騰訊信用數據打通,這樣的話可以給個體更加中立全面的評價。

不過,“信聯(lián)”真正發(fā)揮作用也存在挑戰(zhàn)。王征宇指出,“信聯(lián)”能夠打消借貸數據提供企業(yè)的相關顧慮,但首要一步是統(tǒng)一數據共享標準,明確8家股東企業(yè)的利益分配,以及以法律或監(jiān)管規(guī)則的形式確立從業(yè)機構的數據上報和質量義務。

 
 

上一篇:2018年01月06日 聚銘安全速遞

下一篇:我們怎么辦?英特爾CPU漏洞事件全面解析